寻常性狼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 [复制链接]

1#
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20/5945948.html

干扰ABO血型正确判定的因素。

现行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只要求输血前试验常规检定ABO、RhD血型,而无需检定其他血型。只有在患者有不规则抗体,需要选择对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输血时,才会涉及其他血型。因此,临床输血中,一般只涉及ABO、RhD的疑难血型,不涉及其他血型系统的疑难血型。我们现仅就ABO疑难血型配血问题做一讨论。

在血型分类中没有疑难血型,迄今为止在文献中也查不到“疑难血型”的定义,因为“疑难血型”是1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的“现象”,而不是1种型别。

检定1份标本是否属“疑难血型”,除了标本本身的特殊性外,还与实验室的设备、技术人员的水平、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1份ABO亚型标本,医院血库可能因为正定型与反定型不一致而分析不出原因被认为是“疑难血型”,但在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该问题可能就易于迎刃而解。在检定血型时,标本如果受多种因素干扰使结果难以判定,便呈现“疑难血型”现象。

干扰ABO血型正确判定的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年龄 

老年人(ABO抗原或ABO抗体减弱),6个月前的婴儿(ABO抗原或ABO抗体不成熟),可能导致ABO血型误定。

2、ABO亚型 

包括A(B)型、B(A)型,ABO抗原减弱导致细胞定型(正定型)受干扰,或血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干扰血清定型(反定型)。

3、冷凝集素 

有些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且在4℃才有活性,不干扰ABO血型检定,如果冷凝集素效价升高,或在室温以上反应,致敏自身红细胞可能干扰ABO正定型,存在于血清可能干扰ABO反定型。

4、“先天性”无ABO抗体

近年有“先天性”无ABO抗体的个案报告,原因有待研究。

5、双精子授精 

红细胞呈嵌合体。

6、个体特异性

个别人血清中ABO可溶性血型物质过高,ABO正定型红细胞凝集减弱。

(二)实验技术原因

1、标本混淆 

如采错被检者,红细胞和血清非同一人,记录结果与标本编号不对应。

2、静脉输液处采样

ABO抗体被输液稀释,干扰ABO反定型。

3、采样不规范 

用凝血块洗下红细胞检定血型,其中混有凝集程度不一的红细胞;用血浆做ABO反定型,操作过程中纤维蛋白析出凝集试剂红细胞。

4、试剂质量问题或漏加试剂

定型试剂过期失效,未达标准,被污染。操作中未遵循“先加血清后加细胞”的原则,大批量样本试验时漏加试剂血清或试剂红细胞。

5、实验操作不规范 

被检红细胞未洗涤,非特异性粘附血浆蛋白,或被检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稀。

6、结果观察不仔细或误判

溶血误判为阴性,尤其是细胞扣减小被忽略,弱凝集或混合凝集(mf)漏检。

(三)临床治疗的影响

1、大量输液 

患者ABO抗体被稀释,干扰ABO反定型。

2、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 

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如甘露醇、右旋糖苷和羟乙基淀粉等,可导致红细胞成钱串状,干扰结果判定。

3、近期输过异型红细胞、异型血浆 

近期输过异型血的样本正定型可能呈mf,近期输异型血浆可能干扰ABO反定型。

4、单采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 

如果患者血浆被稀释,干扰ABO反定型。

5、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BO或Rh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一度呈嵌合体。

(四)疾病影响

1、白血病或某些其它造血系统恶性疾患

白血病或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可能引起ABO或RhD血型抗原表达变化,一般是“变弱不变强”。

2、肝脏疾病、结核病等 

多种影响机体代谢的疾病,导致血浆白蛋白/球蛋白的比例(A/G)倒置,干扰ABO反定型。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红细胞呈钱串状会干扰血型检定,多发型骨髓瘤患者血浆中M蛋白也干扰ABO反定型。

4、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淋巴瘤、胶原疾病(如红斑狼疮SLE)等患者的自身抗体干扰血型检定。

5、不规则抗体 

输血、妊娠等产生的IgM不规则抗体可能干扰反定型。

6、感染

G-菌感染可导致类B、全凝集或多凝集;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高冷凝集素综合征,有时干扰反定型或正定型。

7、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各种原因导致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可干扰ABO反定型。

8、急性大量失血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并出现有核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血型抗原强度可能比成熟红细胞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