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性狼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变应性鼻炎被认为是一种局限于鼻腔的疾病,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由什么引起 https://m.39.net/disease/a_5657425.html

导语:变应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发生在鼻黏膜的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以鼻痒、流涕、频繁喷嚏、鼻塞为主要临床表现。变应性鼻炎以前被认为是一种局限于鼻腔的疾病,现在被认为是全身性气道疾病的表现,可与哮喘共病。

一、了解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及影响,变应性鼻炎病理生理机制较复杂

1、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及影响

变应性鼻炎常见症状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鼻塞、鼻后流涕可引起入睡困难、睡眠中断,鼻痒、喷嚏可导致工作学习注意力分散不集中,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瘙痒、肿胀、流泪、灼烧感、结膜充血等。

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可出现嗅觉减退或消失,嗅觉丧失强度与患病持续时间有关和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长期睡眠障碍、日间疲惫,造成学习困难和工作效率下降,从而降低学习或工作成绩和生产力,对工作和学业表现产生显著影响。

除身体、心理方面的不利影响,变应性鼻炎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同时也增加了个人医疗支出,加上因病缺勤、旷工等对工作、学习影响的间接成本,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2、变应性鼻炎病理生理机制

(1)早期过敏反应

在机体接触变应原几分钟后便可出现早期症状。变应原首次暴露于上呼吸道时,被鼻粘膜上皮中的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形成抗原肽-MHCⅡ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辅助性T细胞的前体细胞(Th0)识别,诱导Th0分化出Th2细胞。

抗原肽-MHCⅡ复合物在激活Th2细胞的同时也能刺激B细胞受体,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释放入血。特异性IgE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和力IgE受体(FcRI或cd分子)结合完成致敏阶段。

当机体再次暴露于变应原时,抗原与肥大细胞上的IgE/FcRI复合物结合,释放预先形成的生物活性介质,如组胺和白三烯,从而产生一系列过敏症状。上述炎症介质的释放导致早期过敏反应的同时,还具有吸引炎症细胞聚集的重要化学吸引特性,引起晚期过敏反应。

(2)晚期过敏反应

根据患者的易感性和过敏原剂量,部分过敏个体会发展为晚期鼻过敏反应,在早期反应阶段后约4至6小时出现。晚期过敏反应的特征是释放趋化因子、Th2细胞因子和募集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流入鼻腔粘膜被认为是变应性鼻炎晚期反应的病理改变。

被激活的肥大细胞可以激活内皮细胞,导致粘附分子表达增加,促进炎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聚集。此外,粘膜上皮细胞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屏障,可通过释放上皮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应答,如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IL-25和IL-33,进一步增强Th2反应。

因此,虽然暴露于过敏原的早期反应会产生急性症状,但晚期反应会维持并加重局部组织炎症,在过敏反应后期,鼻塞、流涕等症状的持续出现主要与炎症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和炎症因子持续释放密切相关。

二、变应性鼻炎常久治不愈、复发率高,变应性鼻炎与多种细胞失衡有关

1、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失衡与变应性鼻炎

既往研究发现白介素-17是由一个不同的TH效应细胞谱系表达的,已经被证明与经典的Th1和Th2细胞截然不同,也就是辅助性T细胞17细胞。辅助性T细胞17细胞被认为在炎症、自身免疫和宿主对细胞外细菌和真菌的防御中发挥关键作,可能促进炎性疾病的严重程度,此外,辅助性T细胞17细胞在效应期受IL-4和干扰素-γ的负调控。

在变应原致敏方面,辅助性T细胞17细胞在哮喘小鼠模型中不仅能增强中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还能增强Th2细胞介导的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调节性T细胞细胞是一类可以负性调节免疫反应的T细胞亚群,可阻止Th2的分化。

限制气道过敏性炎症,防止Th2对环境过敏原的不适当反应,对于防止针对外来抗原潜在有害的严重免疫反应十分重要,在变应性鼻炎中起重要作用。辅助性T细胞17细胞引起自身免疫,而调节性T细胞细胞抑制自身免疫。

2、白介素-17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

白介素-17,也被称为白介素-17A,已被确定为CD4+T细胞来源的关键细胞因子之一,并且在调节组织炎症反应中至关重要,白介素-17表达的增加被发现与包括哮喘、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多发性硬化在内的许多炎症性疾病相关。

白介素-17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17细胞表达,但也可由其他免疫细胞产生,包括巨噬细胞、B细胞、NKT细胞、先天淋巴样细胞和CD8+T细胞。白介素-17在炎症和过敏反应中有促进作用。白介素-17可引起Th2细胞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聚集,哮喘患者血清IgE的产生,所有这些特性可以在变应性鼻炎扮演重要角色。

白介素-17可影响多种呼吸细胞,也可诱导细胞因子和黏膜蛋白基因表达。在对哮喘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研究中发现,在发作期血清白介素-17水平升高,而在缓解期血清白介素-17水平显著降低。

过敏症状与鼻黏膜及外周血中白介素-17的表达有相关性。有多项研究均显示血清白介素-17水平与变应性鼻炎的症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白介素-17在哮喘病患者的研究中,可诱导抗原特异性Th2细胞活化、嗜酸性粒细胞和NE聚集及血清IgE产生。

3、嗜酸性粒细胞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

嗜酸性粒细胞是人体白细胞的一部分,占白细胞的1-3%,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中空器官的上皮组织中,包括肠道上皮和呼吸道上皮,在寄生虫感染、过敏发作或某些慢性炎症时,血液或局部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常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炎症是变应性疾病的常见特征,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变应性疾病严重程度的典型代表。在鼻腔和支气管粘膜的过敏性炎症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特征性改变。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分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导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在腺体和血管周围,一些嗜酸性粒细胞可能进入分泌物。

此外,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局部侵入组织,这是变应性鼻炎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其细胞毒颗粒蛋白,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髓过氧化物酶、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可引起气道损伤和气道重塑,鼻嗜酸性粒细胞与多个下气道及全身炎症标志物相关,可作为预测下气道炎症的炎症生物标志物。

结语:变应性鼻炎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重症疾病,但可引起患者入睡困难、睡眠中断、日间疲惫、注意力下降、焦虑等,而对患者工作、学习、生活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近年来变应性鼻炎作为一种中国和西方国家共有的常见病,发病率仍在增长。且变应性鼻炎常久治不愈、复发率高,部分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对治疗效果总体满意度差。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